我是在一个批发群里认识那个“张总”的。那个群平时挺活跃的,都是些像我一样开个小便利店,或者做点微商小生意的人。张总话不多,但一开口就显得很专业。他时不时发些运动水杯的图片,就是现在年轻人很喜欢的那种,带刻度,硅胶吸管,颜色马卡龙色系,看着特别清爽。他说自己是福建某个厂的“渠道经理”,能拿到一手货源,价格比市场批发价低了将近四成。
一开始我也观望。群里有人问他问题,比如材质是不是真的Tritan啊,密封性怎么样,他都对答如流,还会发一些工厂车间的小视频,看着有模有样的。后来,有个群友(后来想想,很可能是个托儿)晒了单,说拿了五十个,质量确实好,卖得飞快。这一下,群里好几个人心动了,包括我。
我私聊了他。张总说话很客气,一点没有大厂经理的架子。他说理解我们小本生意的不容易,还给我看了公司的“营业执照”(后来知道是PS的)和一批产品的“质检报告”(当然也是假的)。我问他能不能少拿点,先试试。他显得很为难,说厂里都是走量的,起批就是三百个。但聊到最后,他像是卖了个人情给我,说:“王姐,看你是诚心做生意,这样,我给你按三百个的价格算,你先拿一百五十个,试试水,卖得好下次再多拿。” 我当时心里还挺感激,觉得遇到了好人。
付款的时候,我犹豫了一下。他给的账户是个个人账户,不是对公账户。我问他,他解释说这样快,走公司账流程慢,耽误发货。他还发了个“毒誓”:“我做这行七八年了,靠的就是信誉,不可能为了你这万把块钱砸了自己招牌。” 你看,人就是这么傻,有时候明明有疑点,别人一句信誓旦旦的话,就能让你放下戒备。我分两笔,把五千块钱打了过去。
打完钱,他人就变得有点“忙”了。以前信息都是秒回,那之后,总要隔几个小时。催了两次发货单号,他总算发了一个给我。我上网一查,确实有个物流信息,从福建发出的。我心里踏实了,还跟老公炫耀,说自己找到了好渠道。
盼了一个星期,包裹终于到了。我兴冲冲地拆开,心凉了半截。箱子里的水杯,跟图片上完全是两码事。颜色灰扑扑的,塑料薄得感觉一捏就碎,杯口还有毛刺,最离谱的是,那个硅胶吸管,一股刺鼻的橡胶臭味,熏得人头晕。这哪是运动水杯,这分明是三无产品,是垃圾!
我赶紧联系张总。信息发过去,石沉大海。打电话,关机。我再去查那个物流单号,才发现是个陷阱——那根本就是个虚假发货,物流信息只更新到“已揽收”,后面就再也没动过,他给我单号,只是为了稳住我。我疯了似的在群里@他,发现他早就退群了。我又去找那个当初晒单的群友,发现他的头像也灰了,一句话都没说过。
我整个人都懵了。坐在那一堆散发着怪味的“水杯”中间,手脚冰凉。五千块钱,就这么没了。我给老公打电话,声音都是抖的。他没骂我,只是叹了口气,说:“吃一堑,长一智,就当交学费了。” 可这学费,太疼了。
那之后的好几天,我都打不起精神。不只是心疼钱,更多的是一种屈辱感。我觉得自己像个傻子,被人用这么拙劣的伎俩给骗了。我反复回想那些细节,他那些看似专业的话,那些伪造的图片和视频,那个恰到好处的“托儿”……每一步都算计好了,就等着我这种贪便宜、又容易轻信的人往里跳。
我报了警,警察做了记录,但我知道,这种跨地区的网络诈骗,破案希望很渺茫。我也试图联系过其他可能被骗的人,但在那个临时组建的、人员流动很快的群里,如同大海捞针。
那一百五十个“水杯”,我一直没敢卖。放在仓库角落里,像一块丑陋的伤疤,提醒着我曾经犯过的错。后来,社区组织垃圾分类,我一股脑把它们全扔进了“有害垃圾”桶里。看着它们被收走,我心里才稍微轻松了一点。
这件事给我的教训太深了。现在我再进货,哪怕价格高一点,也一定找那种合作过多年、知根知底的老供应商,或者去正规的批发平台,走有担保的交易流程。再也不相信什么“天上掉馅饼”的一手货源了。
我想把我的经历说出来,不是为了博同情,就是想给那些和我一样,自己做点小生意,或者想在网上找点便宜货的朋友提个醒。骗子就藏在那些看似热闹、实惠的角落里,他们利用我们的焦虑和想省钱的心里,编织着精美的陷阱。任何时候,涉及到钱,一定要谨慎,再谨慎。别像我一样,等到钱没了,信任也被践踏了,才追悔莫及。那滋味,真的不好受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南港文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97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9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81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75)
4网购餐具套装有划痕商家说瑕疵品阅读 (75)
5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