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有个周末,我正和家人吃饭,手机突然弹出通知——我们的APP登上了应用商店生活类榜首。我激动得差点把筷子扔了,立刻在团队群里发消息,大家都沸腾了。那一刻,我觉得我们真的摸到了成功的门把手。
但好景不长,大概一年后,问题开始出现了。
用户增长遇到了瓶颈,活跃度也开始下滑。更让人头疼的是,我们一直没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。广告试过了,用户反感;会员制推出了,付费率低得可怜。每次开会,大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,眉头越皱越紧。
有天晚上,我加班到很晚,办公室里就剩我一个人。看着后台数据,那个月我们又亏损了三十多万。我靠在椅背上,盯着天花板发呆,心里空落落的。我们明明有十万活跃用户,为什么就是赚不到钱呢?
转机来得很偶然。
那是个周四下午,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。对方是一家中型企业的财务总监,说他们在用我们的APP做员工福利管理,问能不能定制一些功能。我本来想婉拒,因为我们从来没做过定制化服务。但挂电话前,他随口说了句:“钱不是问题,只要你们能做。”
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。
我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。“你们说,为什么个人用户不愿意付费,而企业却主动找上门愿意花钱?”我问大家。
会议室安静了几秒钟,然后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。慢慢地,一个全新的方向浮现出来——也许,我们应该转向服务企业?
转型的决定不是轻易做出的。那段时间,我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。团队里也有分歧,有人觉得放弃C端太可惜,有人担心我们根本不具备做B端的能力。最让我难受的是,有两个跟了我三年的核心成员选择了离开。送别那天,我们喝了点酒,其中一个拍着我的肩膀说:“老大,不是不相信你,只是我实在看不到B端的未来。”
我心里堵得慌,但只能点点头,“我理解。”
真正开始做to B后,我才明白这完全是另一回事。
第一次去见客户,我带着精心准备的PPT,讲我们的技术多厉害,界面多美观。对方那个四十多岁的运营总监一直安静地听着,直到我讲完,他才慢慢开口:“你说的这些都很棒,但你能告诉我,你们的产品怎么帮我减少员工报销的时间?怎么帮我节省财务部门的人力成本?”
我一时语塞。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:to C我们卖的是体验,是情感;to B我们卖的是价值,是效率。
学习的过程很痛苦。我们开始重新构建产品,不再追求花哨的功能,而是深入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。我记得为了拿下第一个大客户,我们团队在他们公司附近租了个临时办公室,连续三周,每天工作到凌晨。他们的每个需求我们都认真记录,每个问题都连夜解决。
有次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,客户突然提出需要一个新报表功能。我们几个互相看了一眼,没人说话,只是默默地回到电脑前开始干活。第二天早上七点,当我把演示链接发给对方时,手都在发抖。不是累,是紧张。
中午,对方回复了:“很满意,合同可以签了。”
我看着邮件,眼睛突然就湿了。团队里最不爱说话的技术负责人小王,走过来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,“老大,我们做到了。”
签下那个合同回来的路上,我把车停在路边,在车里坐了整整一个小时。说不清是什么心情,有喜悦,有释然,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。
做to B这两年,我最大的感受是,这不仅仅是从个人用户转向企业用户那么简单,而是整个思维方式的颠覆。
以前做to C,我们关注的是怎么让用户“喜欢”;现在做to B,我们关注的是怎么帮客户“成功”。这种成功是可以量化的——帮他们节省了多少时间,降低了多少成本,提高了多少效率。
上个月,我们和一家合作了两年的客户续约。他们的CEO亲自给我打电话,说我们的系统帮他们每年节省了近两百万人力成本。挂掉电话后,我走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,看着外面的车水马龙,想起了三年前那个为to C数据下滑而焦虑的夜晚。
现在的公司规模比那时大了一倍,团队更加成熟,业务也更加稳定。虽然不再有APP冲上榜首的瞬间狂欢,但每个月收到客户续约通知时,那种踏实感和成就感,是以前从未有过的。
回头看这段转型之路,我想说的是,无论是to C还是to B,生意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——真正理解你的客户,为他们创造价值。只是在不同阶段,面对不同对象,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这个目标。
这条路还很长,但我知道,我们走对了方向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南港文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104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95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86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79)
4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(77)
5网购餐具套装有划痕商家说瑕疵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