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港文典南港文典

面对供应链断裂,我通过多渠道合作保障生产

    那段时间,现在回想起来,手心都还会冒汗。

    我们厂是做精密仪器零部件的,一直以来都跟一家韩国供应商合作,他们的特种钢材质量稳定,我们合作了七八年,从没出过岔子。我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和他们社长喝酒时的合影,我以为这条供应链坚如磐石。

    直到去年春天,那封邮件来了。

    对方说,因为港口封锁和上游矿山停产,我们的订单无法按时交付,具体恢复时间“另行通知”。我看着邮件,脑子嗡的一声——仓库里的库存只够撑半个月。这意味着,半个月后,整个生产线就得停下来,我们签了合同的几家大客户,都会面临断供风险。

    我记得那天下午,我在车间里转了一圈。机器轰鸣,工人们专注地操作着,一切如常。但他们不知道,维持这一切运转的“血液”,就快断了。那种感觉,就像你看着一栋大楼,明明知道地基正在被掏空,却还要装作若无其事。

    第一步:稳住阵脚,清点家底

    我没有立刻召开大会宣布“噩耗”。而是先叫来了采购主管老李和生产主管大周,关起门来开了个小会。

    老李跟着我十几年了,眉头紧锁,一根接一根地抽烟:“这下麻烦了,这种钢材国内能做的厂家不多,规格要求太苛刻。”

    大周更直接:“老板,最多二十天,咱们就得停线。能不能跟客户商量下,延期交货?”

    我摇摇头:“延期一次,信誉就毁了。以后谁还敢把急单、大单给我们?”我定了定神,“咱们分三步走:第一,老李你立刻清点我们所有原材料、半成品和成品的准确库存,精确到公斤。第二,大周你评估一下,有没有可能通过调整工艺,暂时降低对那种特定钢材的依赖,哪怕能顶一阵子。第三,我亲自去找替代供应商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明白,慌没用,必须把一个大难题,拆解成一个个能解决的小问题。

    第二步:撒网寻源,绝处逢生

    接下来的日子,我几乎住在了办公室。我们先是联系了国内所有能做类似钢材的厂家,一家一家地打电话,发技术图纸。大部分回复都是“做不到”、“精度不够”、“产能已满”。那感觉,像在漆黑的隧道里摸索,不知道哪边才有光。

    老李甚至联系了一家德国和一家日本的供应商,但对方交货期动辄两三个月,远水救不了近火。

    转机出现在一周后。一个我们之前没太留意过的国内厂家,江苏的一家企业,他们的技术总监老王亲自打来了电话。他说,我们的技术要求他们看了,虽然很有挑战,但他们几年前为航天部门做过类似规格的产品,或许可以试试。

    我第二天就飞了过去。不是在窗明几净的会议室,而是在他们的实验室和车间里。老王是个实干家,他指着炉子跟我说温度控制的关键,指着轧机跟我说如何保证均匀性。他没有拍胸脯保证一定能行,而是坦诚地告诉我难点在哪里,他们准备如何攻克。

    这种坦诚,反而让我心里踏实了。我当场拍板:“王总,您尽管试,需要什么数据我们全力配合。我们先下一个小批量的试订单,价格好商量!”我知道,这不仅是买材料,更是买一个机会,建立一种新的信任。

    第三步:多腿走路,分担风险

    但我不敢把宝全押在这一家身上。万一试制不成功呢?我们必须有B计划、C计划。

    同时,我做了一个看似“浪费”的决定:我让老李去联系我们的几家下游客户,坦诚地告知他们我们面临的供应链困难(但没有引起恐慌),询问他们手中是否有同类钢材的少量库存可以临时调剂,或者是否愿意接受微小的、在性能允许范围内的规格调整。出乎意料,一家长期合作的大客户,因为他们自己的项目变更,还真有一批符合我们规格的库存材料可以暂借给我们应急!这真是雪中送炭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大周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。他的工艺团队经过反复试验,发现对某几个非核心部件,可以通过改变热处理工艺,暂时使用一种要求稍低的国产普通高强钢替代,虽然寿命会受一点点影响,但足以保证客户在关键时期的使用。我们立即制定了详细的告知书,准备在必要时向使用这些部件的客户透明说明情况,并提供额外的保修承诺。

    你看,到这个时候,我们的应对策略从一个“点”(等韩国恢复),变成了一个“面”:A角,是江苏厂家正在攻关的新供应商;B角,是客户那里借来的应急库存;C角,是我们自身工艺调整带来的缓冲空间。

    第四步:共渡时艰,见证人心

    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员工们。纸包不住火,情况大家慢慢都知道了。但没有一个人抱怨。采购部的几个小姑娘,天天加班到深夜,跟进无数个询价和样品;生产线的老师傅们,主动配合工艺调整,一遍遍调试设备,毫无怨言。

    我记得最紧张的那天,江苏那边试生产的首批钢材要凌晨才能送到。我和大周、老李都没回家,在厂里等着。夜里下起了雨,当挂着苏牌的大货车缓缓开进厂区时,我们撑着伞就冲了出去。打开篷布,摸着那些还带着余温的钢卷,那一刻,我眼圈真的红了。不是因为它救了我们,而是因为这份来之不易的协作和信任。

    司机师傅连夜赶路,我们赶紧请他到食堂,让厨师下了碗热腾腾的面。他憨厚地笑着说:“王总交代了,你们急,我们必须送到。”

    风雨过后

    后来,韩国的供应在中断了三个月后恢复了。但我们没有切断新建立的渠道。我们继续从江苏那家厂采购一部分订单,他们的质量现在非常稳定,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提升。我们也和那位雪中送炭的客户达成了更深度的战略合作。

    经历过这次断供,我最大的感悟是:
    第一,供应链不是一条冰冷的“链”,而一张有温度的“网”。你的供应商、你的客户、你的员工,都是这张网上的节点。平时维护好关系,真诚相待,关键时刻才能形成合力。
    第二,永远要有备份方案。无论是供应商、技术还是市场,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这种冗余不是浪费,而是企业生存的成本。
    第三,面对危机,领导自己不能乱。你得把复杂的局面理清楚,带领大家一步一步往前走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

    现在,我们的供应商名单变长了,合作模式也更灵活了。每次看到那张和韩国社长的合影,我都会想,感谢那次危机,它像一次痛苦的体检,逼着我们变得更健康、更强壮。它让我知道,企业的韧性,不是在风平浪静时练就的,而是在暴风雨中,靠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双手,共同编织出来的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