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港文典南港文典

被否定的努力,最终换来了成功的喜悦

    那会儿我刚上高中,满脑子都是“努力一定成功”的念头。真的,我信这个信得要命。

    我们学校有个物理竞赛班,能进去的都是年级里的尖子。我物理成绩其实一般,但不知怎么的,就是特别想进去。现在想想,可能就是因为看见他们胸前别的那个徽章特别神气。

    第一次去报名,负责选拔的李老师从眼镜上方看我:“你上次物理考多少分?”

    “七十八。”我声音小得像蚊子叫。

    他笑了:“同学,竞赛班每次考试平均分都在九十分以上。”

    我的脸烧得厉害,但还是站着没动。最后他叹口气:“这样吧,给你一个月。下次月考物理能到八十五分,就让你来试听。”

    那一个月,我真是拼了命。每天五点起床背公式,晚上做题做到十二点。别的作业都是应付,所有时间都给了物理。我妈说我走火入魔了,吃饭的时候都在桌子上画电路图。

    月考成绩出来——八十四分。

    我拿着卷子在办公室门口等李老师,手都在抖。他出来看见我,摇摇头:“差一分。”

    “就一分,老师,我真的很努力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努力的人多了。”他打断我,“竞赛班要的是天赋。”

    “努力”这个词第一次在我这里失效了。回家的路上,我哭了一路。不是委屈,是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和我想的不一样——原来不是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想要的东西。

    但我没放弃。现在放弃,那一个月的苦不就白吃了吗?

    我开始想别的办法。既然直接进不去,那我就偷师。竞赛班教室在实验楼顶楼,每次他们上课,我就躲在走廊尽头的楼梯间里。他们讲题,我就竖着耳朵听;他们在黑板上写公式,我就踮着脚从门缝里看。

    有一次,我正蹲在外面听得入神,门突然开了。李老师站在门口:“你在这儿干什么?”

    我慌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
    “进来吧。”他居然这么说,“拿个凳子坐最后面。”

    后来我才知道,他早就发现我了,观察了我整整三节课。

    坐在最后一排,我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打击。他们讨论的问题我完全听不懂,那些思路、那些解法,根本不是靠死记硬背能跟上的。我第一次清楚地看见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——那不是一分两分的差距,是隔着一条鸿沟。

    但我还是没走。听不懂就录下来回去反复听,看不懂就抄下来问别的老师。我把他们做过的所有题都找来,一道一道地啃。经常一道题要花一个周末,解出来的时候兴奋得睡不着,但等到竞赛班,发现人家三分钟就搞定了。

    这种感觉特别磨人——你觉得自己在进步,抬头一看,别人已经在更远的地方了。

    高二那年,学校组织了一次小型的物理竞赛。我鼓起勇气报了名。结果可想而知——我连复赛都没进。而竞赛班的同学,最差的也是三等奖。

    公布成绩那天,我坐在操场上发呆。从高一到高二,整整一年半,我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物理上。成绩单上那个刺眼的“未入围”,像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
    那天晚上,我把所有的物理竞赛书都塞进了床底下。去他妈的物理,去他妈的竞赛,我不玩了。

    没有物理的日子,时间突然多了很多。我开始正常地上下学,正常地和同学出去玩,正常地看小说、打篮球。原来生活可以这么轻松。

    可是怪得很,每次路过实验楼,我还是会抬头看五楼的那个窗口。做数学题的时候,还是会不自觉地用物理思维去思考。我才明白,有些东西已经长在你身体里了,不是想扔就能扔掉的。

    高三开学,李老师突然找到我:“市里有个创新物理实验大赛,要不要试试?”

    我摇头:“老师,我不是那块料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比赛不看解题速度,看创意。”他说,“我记得你以前有个想法,关于用废旧材料做小型发电装置的?”

    我愣住了。那是我高一时候的胡思乱想,随便写在草稿纸上的,他居然还记得。

    “我观察你很久了,”李老师说,“你确实不是最有天赋的,但你是最固执的。而有时候,固执比天赋更难得。”

    就为这句话,我又回来了。

    这次不一样。我不再去追求解出多难的题,而是专心捣鼓我的那个小发明——用废旧自行车零件、磁铁和线圈做个手摇发电机。很简单,但很实用,能给手机充电,还能带个小灯泡。

    没有压力,纯粹是觉得好玩。我在家捣鼓了两个月,失败了一次又一次。最惨的时候,绕好的线圈突然短路,差点把桌子烧了。我妈说:“你这哪是做实验,简直是搞破坏。”

    但奇怪的是,这次我不着急了。失败了就重来,不行就换个思路。没有了“必须成功”的包袱,反而能静下心来享受这个过程。

    比赛那天,我的展台很偏僻,来看的人不多。评委转到我这里,我一边演示一边讲解,手摇发电,小灯泡亮起来的时候,有个评委笑了:“挺有意思。”

    就这四个字,我没抱太大希望。

    结果公布的时候,我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。突然听到我的名字——三等奖。

    我站在台上,拿着那张薄薄的证书,手一直在抖。不是激动,是突然想起这两年的所有时刻——那个考了八十四分哭鼻子的下午,那个躲在楼梯间偷听的傍晚,那个把书塞进床底下的夜晚,还有在车库捣鼓发电机的一个个周末。

    所有的“不值得”、“没意义”、“白费功夫”,在这一刻突然都有了答案。

    李老师走过来拍拍我:“你看,努力没有白费吧?”

    我摇头:“老师,如果我当初进了竞赛班,可能早就放弃了。”

    他愣了一下,然后笑了。

    那一刻我明白了:被否定的努力,其实是在告诉你——此路不通,请换条路走。而真正的成功,不是证明了努力有用,而是找到了值得努力的方向。

    现在我已经大学毕业很多年了,做的是工程设计。每次遇到难题,我都会想起那个手摇发电机。它现在还在我老家的书架上,早就不能用了,但我一直留着。

    它提醒我:努力可能会被否定,可能会走弯路,可能会白费功夫。但只要你不停下,所有的努力都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,悄悄改变你人生的轨迹。

    那些被嘲笑的日子,那些看不见光的日子,其实都是在为另一个可能性铺路。而当你终于走到那个路口,回头看看,会发现——没有一步是白走的,真的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