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回想,那才是最危险的时刻。轻易得来的钱让你误以为自己是天才,实际上只是风口上的猪。
风口过去后,摔得也惨。我记得特别清楚,有只股票叫华锐风电,连续涨停时我全仓杀入,结果买在最高点。它开始下跌时,我告诉自己这是正常回调,结果越跌越深。亏损30%时,我咬牙补仓;亏损50%时,我已经麻木了。最后割肉离场,那一只股票就亏掉了我之前所有的利润,还搭进去二十万本金。
深夜对着账户,那种痛苦无法形容——不是心疼钱,是痛恨自己的愚蠢。为什么明明看到风险还要往里冲?为什么亏了不知道及时止损?为什么总幻想下一秒就会反弹?
最绝望的时候,我遇到了老陈。他在股市摸爬滚打二十年,经历过三轮牛熊。他问我:“你知道自己每次交易为什么赚钱,又为什么亏钱吗?”
我愣住。说实话,我真不知道。赚钱了觉得是自己厉害,亏钱了怪市场、怪庄家、怪消息,从没想过问题出在自己身上。
“先停下来,”老陈说,“把过去一年的交割单打出来,一笔一笔分析。”
那个周末,我对着厚厚的交割单,把自己血淋淋地解剖了一遍。结果触目惊心——追涨杀跌的交易,胜率不到40%;平均每次盈利只有8%,但平均亏损高达22%;持股时间超过一个月的交易大部分盈利,而一周内的短线交易几乎全亏。
原来,我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做一件需要正确方法的事。
重建从最简单的开始。老陈让我先做三件事:
第一,建立止损纪律。任何一笔交易,买入前就必须想好:如果判断错了,我在什么位置认赔离场?这个止损线一旦设定,必须无条件执行。
记得第一次严格执行止损,股票刚卖掉就反弹了。那种“我本来可以少亏”的懊恼几乎让我发疯。但老陈说:“止损的意义不在于这一次对不对,而在于养成习惯。只要十次里有一次帮你躲过大跌,这个习惯就救了你的命。”
果然,两周后,我止损的一只股票连续跌停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止损不是亏得更多,而是让你活得更久。
第二,学会仓位管理。我不再像赌徒一样全进全出,而是把资金分成十份,单只股票不超过两成仓。市场不确定时,我甚至只用一成仓试水。
这招在2018年熊市救了我。轻仓让我保持了冷静的观察力,在别人恐慌割肉时,我还能从容地挑选被错杀的好股票。
第三,建立自己的交易模式。我不再追逐所有热点,而是专注于自己熟悉的消费和医药板块。我花三个月时间,把这两个板块的近百只股票基本面全部研究透彻,建立了一个核心股票池。
慢慢地,我发现自己对某些股票的走势开始有“感觉”了——不是玄学,而是基于对它们股性、基本面和资金面的深度了解。
转变是渐进的。2017年,我的账户第一次实现年度盈利,虽然只有12%,但意义非凡——这是在熊市中取得的正收益。我不再依赖牛市,而是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能找到机会。
2019年,我重仓了一只研究了两年多的医药股。从建仓到加仓,再到持有大半年后分批卖出,这笔交易让我获利超过150%。更重要的是,整个过程我的心态非常平稳,该加仓时果断,该持有时有耐心,该卖出时坚决。
现在回头看,从追涨杀跌到稳定盈利,我花了整整四年。这四年里,我形成的投资体系其实很简单:
买入前,问自己三个问题:这公司好吗?价格合适吗?如果跌了怎么办?
持有中,做好两件事:定期复盘基本面变化,股价波动时看戏。
卖出时,遵循两个原则:基本面变坏立即卖出,估值过高分批卖出。
这些规则不复杂,难的是始终如一地执行。就像减肥,方法大家都知道,但成功的人永远是那些能坚持的。
如今,股市依然每天都有涨停板,但我已经不再心动。就像老陈说的:“错过机会不可怕,可怕的是做错。”在这个市场里,活下来比一时辉煌重要得多。
最近整理旧物,翻出2015年的交割单,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亏损记录,我没有难过,反而感激。正是那些伤痕,让我从赌徒变成了投资者。股市还是那个股市,但看待它的眼睛已经完全不同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南港文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98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90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81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75)
4网购餐具套装有划痕商家说瑕疵品阅读 (75)
5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