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港文典南港文典

不会整理文件,用云盘分类+命名规则,好找不混乱

    我从小就不是个会收拾东西的人。你拉开我的抽屉,永远是一团乱麻。数据线缠着旧电池,发票混着回形针,找个东西得扒拉半天,心里那股无名火啊,蹭蹭地往上冒。我妈总说我:“你这孩子,东西用完不放回原处,到时候找不着又该急了。”真让她说中了,我因为这个毛病,误过事,也丢过挺重要的东西。

    这种混乱,一直延续到了我的电脑和手机里。以前用电脑存文件,桌面永远铺得满满当当,什么“新建文件夹”、“新建文件夹(1)”、“最终版”、“最最终版”、“打死也不改了版”……我自己都看得头晕。想找三个月前做的一份项目计划书?得,起码得花半小时,一个个文件夹点开,像在迷宫里寻宝。有时候一着急,恨不得把电脑砸了。

    后来大家都用上了网盘,我也跟着用。心想,这下好了,云上嘛,无限空间,往里扔就是了。结果呢,不过是把地上的垃圾,一股脑扔进了云里。混乱从本地硬盘升级成了“云端混乱”。那份焦躁,一点没少。我记得特别清楚,有一次领导急要一份去年的市场分析报告,我躲在会议室角落,手忙脚乱地在网盘里翻找,额头上的汗都出来了。关键词搜出来几十个结果,哪个才是最终提交的那个?名字都差不多。那种在数字世界里溺水的感觉,比在乱抽屉里找不着东西还让人窒息。

    我算是明白了,工具再先进,用的人方法不对,也是白搭。我下定决心,非得把这个坏毛病治了不可。我不求什么高大上的理论,就想要一个能让我快速找到东西的法子。

    我的救赎,是从建立几个“大本营”开始的。我在网盘里,创建了五个固定的、雷打不动的顶级文件夹,就像给家里买了几个不同用途的大柜子:

    1. 【工作】:里面所有和谋生相关的东西。
    2. 【生活】:家庭照片、证件扫描件、装修资料、旅游攻略什么的。
    3. 【学习】:买的课程电子书、学习笔记、感兴趣的文章合集。
    4. 【存档】:那些平时用不上,但又不能扔的“历史资料”,比如几年前的工作备份、过期合同。
    5. 【临时】:最重要的一个!专门放那些下载了还没处理、别人发来还没看的文件,相当于一个“收件箱”。我规定自己每周必须清空一次它。

    就这么简单的一步,感觉世界清晰了一半。我知道,任何文件来了,它总有个家可以回,不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。

    光有柜子还不够,里面的东西怎么放,才是关键。我给自己定下了一套傻瓜式的“命名规矩”,强迫自己每次保存时多花三秒钟:

    核心就一条:让文件名自己会说话。

    比如一份工作文件,我一定是这样命名的:
    `YYYYMMDD_项目或主题_具体内容_版本或状态`

    举个例子:
     一份会议纪要,我不再叫“开会记录.docx”,而是 `20231026_产品研讨会_功能需求讨论纪要_V1.docx`
     一份报销发票,我不再是照片原名,而是 `20231115_差旅报销_北京至上海高铁票.jpg`
     哪怕是一张随手拍的、觉得有用的PPT,我也会立刻重命名为 `20231120_行业峰会_张总分享的金句.jpg`

    日期放前面,搜索时自动按时间排序,一目了然。主题和内容让你不看就知道是啥。版本号避免了“最终版”的尴尬。这套规则,就像给每个文件都办了一张详细的身份证。

    光有名字和文件夹,时间久了,特别是照片、视频这种,还是容易忘。好在现在很多云盘都有“备注”或者“标签”功能。我会给一些重要的文件打上标签,比如“家庭重要时刻”、“年度总结素材”、“合同原件”等等。以后找起来,不用翻文件夹,直接搜标签,像有了一个私人搜索引擎。

    这个过程,听起来好像有点麻烦,多了一道手续。但习惯之后,你会发现这点时间花得有多值。它带来的是一种“确定感”和“掌控感”。我再也不用在几千个文件里大海捞针,再也不用在领导催要文件时心惊胆战。

    现在,当同事还在焦头烂额地翻找历史文档时,我只需要几秒钟,就能调出任何一份他需要的文件。那种从容,是以前无法想象的。前几天,我老婆想找我们刚结婚时去三亚玩的照片,我就直接在网盘【生活】文件夹里搜索“2018 三亚”,瞬间就弹出来了。她惊讶地说:“哟,你现在这么利索了?” 我心里那个得意啊。

    回看这段经历,我感触最深的是,整理云盘,表面上是在整理文件,其实是在整理自己的工作习惯,甚至是在整理自己的思绪和生活。当数字世界变得井然有序,你心里的焦虑和混乱,真的会少很多。它带给我的,不仅仅是不再丢三落四的效率,更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安心。

    我不再是那个在数字垃圾堆里刨食的狼狈青年了。我的云盘,就是我在数字世界里一个整洁、明亮、一切都各就各位的家。推开门,我知道每一样东西在哪里,这种感觉,真好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