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港文典南港文典

因为消费观念不同争执,最后学会互相妥协

    我和小敏的第一次大吵,是因为一个垃圾桶。

    那天我刚搬进我们租的小房子,正兴冲冲地拆着快递——那是我挑了半个月的自动感应垃圾桶,花了两百多块。银灰色的外壳,挥手就能开盖,还能自动打包垃圾袋。

    “一个垃圾桶,你花两百多?”小敏下班回来,拿起盒子看价格标签,声音都变了。

    “这不是方便嘛,”我还在得意地演示,“你看,手一挥就开,不用碰脏东西。”

    她沉默地把盒子放下:“楼下超市同样的尺寸只要二十块。我们刚工作,房租一个月三千,你这个月已经买了扫地机器人、吸尘器、空气净化器……”

    “这些都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啊!”我觉得委屈,“又不是乱花钱。”

    “品质?”她指着那个垃圾桶,“多了这个功能,我们的生活品质就飞跃了?”

    那天晚上,我们第一次背对背睡觉。我在黑暗中盯着那个垃圾桶看,它安静地站在墙角,像个昂贵的笑话。

    其实我们早就知道彼此消费观不同。她成长于教师家庭,父母节俭务实;我家做生意,父母相信“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”。谈恋爱时,这种差异是互补——她欣赏我会享受生活,我喜欢她踏实可靠。可真要一起过日子,差异就成了导火索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几个月,这样的争吵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我觉得外卖不健康,每周去进口超市买三百块的牛排和鳕鱼;她觉得菜市场的普通牛肉也很好。我喜欢在商场试穿合适就买;她一定要上网比价,等打折。我认为花钱省时间是值得的;她觉得很多“便利”纯粹是智商税。

    最严重的一次,是我偷偷分期买了一台七千多的咖啡机。

    “每个月还六百,整整一年!”她看着信用卡账单,声音在发抖,“我们还在攒钱买房啊!”

    “每天一杯外卖咖啡也要三十,自己煮反而省钱!”我争辩。

    “那你算过豆子多少钱吗?机器折旧呢?你确定你真的会天天用吗?”

    我答不上来。那台咖啡机确实大部分时间都在角落积灰。

    冷战了三天。第四天晚上,她红着眼睛说:“我不是舍不得花钱,是害怕。看着钱像水一样流走,我就没有安全感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看见的不是眼前这个倔强的姑娘,而是很多年前,那个看着父母为弟弟的学费发愁的小女孩。

    我也第一次意识到,我的“大方”背后,何尝没有想要掩盖什么的慌张——掩盖那个曾经因为穿着旧球鞋被同学嘲笑的自己。

    真正让我们开始改变的,是那个暴雨的深夜。

    她突发急性肠胃炎,疼得直冒冷汗。我翻遍钱包,发现因为刚还了咖啡机的分期,我们连三千块住院押金都凑不齐。最后是我低声下气地给朋友打电话借钱。

    在医院陪护的那几天,我们聊了很多。她说起母亲当年为了省几块钱,步行几站路去更远的市场买菜;我说起父亲生意失败时,我们连一顿肯德基都吃不起的窘迫。

    “我可能永远没法像你那样轻松地花钱,”她靠在病床上,脸色苍白,“那种刻在骨子里的不安,改不掉了。”

    我握住她的手:“我也不该明明没那个实力,却非要装出活得很潇洒的样子。”

    病愈后,我们做了三件事。

    第一件是开了一个共同账户,每人每月存入收入的70%,用于房租、水电和储蓄。剩下的30%自己支配,互不干涉。

    第二件是建立了“愿望清单”——想要但非必需的东西写上去,如果一周后还想要,再买。这个小措施,让我的冲动消费少了一大半。

    第三件是每月一次“交换日”——她陪我逛我喜欢的精品超市,我陪她去她钟爱的批发市场。慢慢地,我学会了欣赏批发市场里二十块钱一件的T恤其实很好穿,她也承认贵一点的牛排确实口感不同。

    变化是渐进的。我不再嘲笑她囤积超市促销的纸巾,她也不再对我买游戏手柄翻白眼。我们用存款买了第一套小房子的那天,在空荡荡的客厅里吃外卖,她突然说:“记得那个垃圾桶吗?”

    “还在用着呢,”我说,“虽然现在觉得确实没必要买这么贵的。”

    她笑了:“其实它挺好用的,特别是处理厨房垃圾的时候。”

    我也笑了。那一刻我明白,我们妥协的从来不是彼此,而是心里那个固执的、缺乏安全感的自己。

    上周她过生日,我用个人预算给她买了一条她很早就喜欢但舍不得买的丝巾。她惊喜地戴上,然后在手机里翻找半天,给我看她刚下单的、我念叨了好几个月的机械键盘。

    “你不是很讨厌我玩游戏吗?”

    “但你喜欢啊,”她仔细系着丝巾,“而且这是用我自己的预算买的。”

    阳光从窗外照进来,落在她的笑容和那条丝巾上。我忽然觉得,所谓磨合,大概就是在坚持自我的同时,也愿意为对方让出一小块空间。而爱,就是在这空间里生长出来的理解。

    那个两百块的垃圾桶还在我们家厨房服役,挥手开盖时依然安静顺滑。就像我们的关系,经历过磕绊,最终找到了平衡的方式。贵不贵已经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,它装着我们共同生活的痕迹,包括那些争吵和妥协,最后都成了日子本身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