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港文典南港文典

微商买东西转账后对方不再回复消息

    那天下午,我盯着手机屏幕,看着那个红色的感叹号,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。转账记录还明晃晃地躺在微信钱包里——两千三百块,那是我攒了三个月的私房钱。

    一切始于一个普通的周末晚上。我像往常一样刷着朋友圈,看见小雨发了一条动态:“亲手做的牛肉酱,妈妈的味道,只剩最后十瓶。”配图是熬煮中的牛肉酱,色泽诱人,旁边还放着各种香料。小雨是我高中同学的表妹,两年前加的好友,偶尔会看见她发些自制食品,每次都让人食指大动。

    “姐,给你留一瓶?”她主动发来消息。

    我犹豫了一下:“多少钱?”

    “68一瓶,买三送一。”她很快回复,“很多老顾客回购,都说比超市卖的好吃。”

    这个价格确实不便宜。但想到最近工作压力大,吃饭没胃口,或许来点下饭酱也不错。我决定先买一瓶试试。

    转账后的第四天,我收到了快递。玻璃瓶包装得很仔细,牛肉酱的味道确实不错,能看见大块的牛肉粒。我在微信上夸了她几句,她立刻热情回应:“姐喜欢就好!下周我准备做麻辣小龙虾酱,到时候第一个通知你。”

    就这样,我成了她的“老顾客”。每个月她推出新品,我都会买一点。有时是手工腌制的泡菜,有时是自制的果干。价格虽然比超市贵,但品质确实不错。更重要的是,和她聊天很舒服——她会记得我不吃太辣,记得我喜欢多加芝麻。

    转折发生在上个月。她发来一条长消息,说老家果园的桃子熟了,想做个团购。“这次量比较大,需要先付定金。但价格特别合适,十斤只要一百二,市场上一斤都要二十多呢。”

    我看着手机里她发来的照片——桃园里,饱满的桃子挂满枝头,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上面,看起来新鲜诱人。她说这是她叔叔家的果园,不用农药,自然成熟。

    “我订十斤吧。”我回复。

    “姐,要不你多订点?这次活动真的很划算。”她劝我,“而且你可以分给同事朋友,很多人都订了三五十斤呢。”

    我想了想,确实可以给爸妈寄一些。“那就二十斤吧。”

    “太好了!”她发来一个开心的表情,“对了姐,我们现在有个代理活动。一次性购买一百斤以上,可以成为我们的代理,以后拿货都是代理价。现在很多姐妹都加入了,一个月光卖桃子就能赚不少。”

    她发来几张截图,都是其他代理的收款记录,有人一天就卖出去两百斤。说实话,我有点心动。最近正好想找点副业,而且她的产品确实有口碑。

    “代理费要多少?”

    “不需要代理费,只要第一次拿货满一千五百块就行。我给你算代理价,比零售便宜百分之三十。你卖不完也可以自己吃,或者送人呀。”

    我盘算了一下:一千五,按代理价算,能拿到差不多一百五十斤桃子。如果按零售价卖出去,能赚六七百。就算卖不掉,分给亲戚朋友也是好的。

    “而且,”她补充道,“这次桃子活动结束后,我们马上要推出中秋礼盒。你成为代理后,所有产品都能以代理价拿货。”

    这句话彻底打动了我。中秋礼盒一向畅销,如果真能拿到低价,说不定能把本钱赚回来。

    “好,我加入。”我说。

    “太棒了!”她立刻发来一个欢呼的表情,“不过姐,因为要统一下单,你得今天之内把款转过来。明天我就报给果园了。”

    当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,我手头没有那么多现金。“能明天吗?我现在钱不够。”

    “最晚今晚十二点前哦,不然就赶不上这批订单了。”她发来一个为难的表情。

    不知怎么的,一种紧迫感让我做出了冲动的决定。我找朋友借了五百,加上自己的存款,凑够了一千五。转账前,我还特意问她:“确定没问题吧?”

    “放心吧姐,咱们都这么熟了。”她回复得很快,“明天给你单号。”

    可是第二天,我没有收到单号。发消息问,她说还在整理订单。第三天,她说果园那边在分批发货。一周后,我发的消息前面出现了红色的感叹号——她把我拉黑了。

    我愣住了,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。翻看聊天记录,从第一次买牛肉酱到现在,整整两年。那些深夜聊家常的时光,那些互相鼓励的话语,难道都是假的吗?

    我试着打电话,号码是空号。通过共同好友找到她表姐——我的高中同学,才知道她根本不是同学的表妹,只是冒充身份加了不少同学的好友。同学说,已经有好几个人上当受骗。

    那一千五百块钱里,有三百是准备给妈妈买生日礼物的,有两百是留着交水电费的,还有五百是欠朋友的。更重要的是,那种被欺骗的感觉,比失去钱更让人难受。

    我坐在沙发上,翻看我们的聊天记录。去年冬天,我感冒发烧,她特意熬了梨膏寄给我,没收钱。今年春天,她失恋,我们打了两个小时的电话。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,难道都是演技吗?

    后来,我在网上搜索她的微信号,发现了很多类似的投诉。原来她一直在换名字、换产品,但行骗手法如出一辙:先通过小金额交易建立信任,然后以“最后一次大优惠”或“代理名额”为由实施诈骗。

    我去了派出所报案。民警很耐心地做了记录,但告诉我,这种网络诈骗破案难度大,追回钱款的希望渺茫。“以后网上交易要多留个心眼。”民警说。

    走出派出所,阳光刺眼。我想起转账前那一刻的犹豫,想起她说的“咱们都这么熟了”。就是这句话,让我放下了最后的戒备。

    现在三个月过去了,我的生活恢复了平静。偶尔还会在朋友圈看到各种微商的广告,但我再也不会轻易相信。那段经历像一根刺,扎在心底。它教会我的不是“不要相信任何人”,而是——信任很珍贵,要给值得的人。

    有时我会想,如果那天我没有那么贪心,没有想着能赚一笔,是不是就不会上当?但转念一想,错的不是我愿意信任他人,而是那些利用他人善意牟利的人。

    那笔钱可能永远追不回来了,但这个教训我会一直记得:在虚拟世界里,再美好的关系也可能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戏。而我们要做的,是在保持善良的同时,学会保护自己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