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港文典南港文典

创业缺人脉,参加活动慢慢积累资源

    那段时间,我常常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,对着一份自认为完美无缺的商业计划书发呆。电脑屏幕上,每一个字都闪着理性的光,可我心里清楚,这东西缺了最重要的“魂”——那些能把它从纸上拽进现实里的人。我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毛头小子,除了满腔热血和几个被前辈们评价为“想法不错,但太理想”的点子之外,口袋里叮当响,通讯录里更是空空如也。人脉?这个词对我来说,遥远得像天上的星星。

    第一次鼓起勇气去参加一个创业沙龙,那场景至今记忆犹新。我穿着唯一一套像样的西装,熨得平平整整,提前半小时就到了会场。推开门,里面早已是一片喧腾。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,举着酒杯,谈笑风生。他们嘴里蹦出的词汇——“天使轮”、“A轮”、“KPI”、“转化率”——像一堵无形的墙,把我牢牢挡在外面。我像个误入别人家宴会的陌生人,手足无措,只好默默蹭到角落的自助餐区,假装对那一盘小点心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。

    那晚,我一张名片都没发出去。不是不想,是不知道递给谁,更不知道递出去之后该说些什么。我看着那些谈吐自如、彼此交换着资源和信息的“成功人士”,心里又羡慕又酸涩。回去的地铁上,车厢空空荡荡,映着我同样空空的心。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:是不是根本就不是创业这块料?这种需要长袖善舞的场合,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酷刑。

    但路是自己选的,跪着也得走完。我给自己定了个死规矩:别想着一次就能抱个“金砖”回来,先把脸皮练厚,把每一次活动都当成一次“出勤”,混个脸熟也是好的。

    于是,我成了各类创业分享会、行业论坛、线下路演的“常客”。我不再执着于一定要和哪位大佬搭上话,而是换了一种更笨的办法。我会提前研究活动议程和嘉宾背景,找到一两个我真正感兴趣、并且能提出稍微像样点问题的演讲。等到了提问环节,我的心还是会怦怦跳,但我会强迫自己举起手,哪怕声音有点发颤,也把那个问题问完。问完之后,我会在散场时,快步走到那位嘉宾面前,简单补充一句:“老师,您刚才讲的某某点,对我启发很大,谢谢您。”

    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,为我打开了第一扇门。有一次,我问完问题后,那位做智能硬件的创始人不仅耐心解答了我的疑惑,散场时还主动加了我的微信。他说:“小伙子,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具体,是认真思考过的。”那一刻,我几乎要跳起来。后来,我们偶尔会在微信上聊几句,他给了我一些关于产品定位非常实在的建议。虽然最终我们没有合作,但他让我明白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:真诚的请教,远比刻意的讨好更有力量。

    我的“人脉存折”里,终于有了第一笔,哪怕微乎其微的“存款”。

    尝到甜头后,我的心态放平了许多。我开始真正去享受活动本身,去倾听别人的故事和困境。我不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纯粹的“索取者”,而是努力成为一个“价值提供者”,哪怕这个价值很小。

    我能做什么呢?我文笔还行,有时候看到某个创业者朋友在朋友圈为写一篇推广文案发愁,我会主动私信他,帮他修改几个句子。我认识一个做设计很好的朋友,当另一个做产品的朋友需要找设计师时,我会热情地帮他们牵个线。我不求任何即时回报,只是觉得,能帮到别人,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。

    慢慢地,我发现,当我不再紧盯着“人脉”这两个字,而是专注于分享、倾听和帮助时,一些奇妙的变化发生了。那个由弱到强的连接,是在一次非常偶然的咖啡局里建立起来的。

    那是一个小型的行业交流会,结束后,有四五个人意犹未尽,相约去楼下的咖啡馆再坐坐。我也跟着去了。那天下午,我们没怎么聊宏大的商业模式,反而更多地是在吐槽创业中的各种糗事和烦恼——如何应付难缠的客户,如何安抚闹情绪的团队成员,甚至是怎么跟物业为了几毛钱的电费扯皮。大家笑得前仰后合,在那种毫无防备的共鸣中,距离瞬间被拉近了。

    其中有一位做供应链的李哥,话不多,但偶尔几句都点在要害上。散场时,我们互相加了微信。之后的大半年里,我们几乎没什么联系,只是偶尔在朋友圈点个赞。

    直到我的项目遇到了一个致命的供应链问题,合作的工厂突然提价,导致我的成本骤增,项目眼看就要黄了。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翻遍了通讯录,也找不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。在几乎绝望的时候,我忽然想起了李哥。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,给他打了个电话。

    电话那头,他安静地听我语无伦次地讲完困境,只简单地说了一句:“你别急,这个品类的工厂我熟。我帮你问问。” 不到两个小时,他给我发来了三个新的供应商联系方式,并且亲自帮我打了招呼。其中一个,最终以比原厂更低的价格、更优的质量接下了我的订单。

    我的项目,就这样被硬生生地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。

    这件事给我的震撼,无以复加。我和李哥,萍水相逢,只有一面之缘,之后并无利益往来。在我最困难的时候,他却伸出了最关键援手。后来我专门请他吃饭表示感谢,他摆摆手说:“别客气。那天下午在咖啡馆,我觉得你这人实在,不虚头巴脑。创业都不容易,能帮一把是一把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真正懂了。人脉,根本不是你认识多少人,而是有多少人认识你,并且认可你这个人。它不是一场精心计算的利益交换,而是一次次真诚互动后,自然沉淀下来的信任与情谊。它不是在会场上换回来的那一沓厚厚的名片,而是在你深夜无助时,敢于拨出去的那个电话号码。

    如今,我的创业项目总算走上了正轨,团队也从我一个人,变成了一个小小的、温暖的集体。我通讯录里的名字变多了,但我更珍惜的,是那几个可以随时打电话吐槽、遇到困难能直说的朋友。我依然会去参加活动,但不再带着功利的“狩猎”心态,而是去见见老朋友,认识新朋友,去分享我的新困惑,也去听听他们的新故事。

    回望这段从零开始积累资源的岁月,我感慨万千。那条路,是用一次次的尴尬、一次次的鼓起勇气、一次次的微小帮助铺就的。它很慢,没有捷径。但正是这种“慢”,让我收获的每一份关系,都格外扎实和温暖。

    如果你也和我当初一样,站在创业的起点,四顾茫然,深感孤独与资源的匮乏。别怕,就从鼓起勇气参加一次活动开始吧。不用想着惊艳全场,只需真诚地做一个自我介绍,认真地听一次分享,或者,只是帮旁边的人递一杯咖啡。

    人脉的种子,往往就藏在这些微不足道的善意与真诚里。给它一点时间,用心浇灌,它自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,破土而出,为你撑起一片天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