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状态持续了很多年。最让我难受的是,明明有能力做得更好,却总在关键时刻退缩。就像心里有个声音不停地说:“别试了,你不行。”
改变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。
那天部门开会讨论新项目,领导问谁愿意负责一个创新板块。我心里“咯噔”一下——这个方向我关注很久了,有很多想法。可就在我低头玩笔的时候,旁边的同事举了手。
散会后,那位同事走过来:“其实你比我更懂这个领域,刚才还在等你举手呢。”
那句话像针一样扎进心里。回家的地铁上,我看着窗外闪过的灯光,突然想起大学时的一件事。那时我特别想参加辩论赛,准备了整整两周,却在报名截止那天放弃了。后来听说夺冠的队伍用的论点,和我的准备笔记几乎一样。
那一刻我明白了:我最大的敌人,从来不是能力不足,而是那个不断说“你不行”的自己。
第一次主动争取项目,我紧张得前一晚没睡好。站在领导办公室门口,我深呼吸三次才敲门。说完想法后,手心里全是汗。领导听完点点头:“可以试试,不过要自己承担所有责任。”
那个项目做得确实不顺利。第一次方案汇报,我被问得哑口无言;第一次用户测试,反馈差得让我想放弃。最难熬的是第三个星期,数据毫无起色,我整夜整夜地失眠。
有天凌晨三点,我还在改方案,突然收到同事的消息:“别太拼,明天再说吧。”看着那句话,我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哭了。不是委屈,是感动——原来有人看见我在努力。
转折出现在一次彻底的失败后。我按自己的想法做了个大胆的改动,结果用户完全不买账。看着惨淡的数据,我反而释然了——最坏的结果已经发生了,我不仅活着,还知道了这条路走不通。
就是从那天起,我不再害怕搞砸。就像学骑车的小孩,总要摔几次才能学会。每个错误都成了我最宝贵的路标,告诉我:“此路不通,请换条路。”
慢慢地,我发现周围人对犯错其实很宽容。领导说:“最怕的不是做错,是什么都不做。”同事也常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。原来大家都摔过跤,只是站起来时都选择了不说疼。
今年春天,我负责一个全新的项目。在最终汇报前,我发现有个关键数据算错了。如果是以前的我,可能会想办法掩饰。但这次,我直接在大群里说明了情况,并提出补救方案。
没想到,老板回复说:“敢于承认错误并及时修正,比假装完美更值得信任。”
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变化——我不再是那个躲在壳里的蜗牛了。壳还在,但我已经学会在需要的时候探出头来,哪怕可能会受伤。
上周带实习生,看她因为一个小失误惴惴不安,我给她讲了我第一次把项目搞砸的经历。她惊讶地问:“你也会犯这种错?”
“当然会,”我笑了,“而且还会继续犯。不同的是,现在我知道怎么和错误做朋友了。”
如果说这些年的成长教会了我什么,那就是:完美是假象,真实才有力量。那个总怕犯错的我,其实错过了更多——不仅是机会,还有那些在试错中才能获得的宝贵体验。
现在的我依然会紧张,会在重要选择前犹豫,但心里那个声音变了。它说:“试试看,万一成了呢?就算不成,你也比不敢试的时候强。”
生活就像学游泳,总要呛几口水才能学会。而所有勇敢试错的人,最终都会发现——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,也更有能力承担起自己的人生。
这大概就是成长最动人的地方:不是从不跌倒,而是每次跌倒后,都拥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智慧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南港文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113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108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91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90)
4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(87)
5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