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港文典南港文典

投资共享充电宝广告收益被截留

    这件事,我得从两年前那个夏天说起。

    那时候,我正琢磨着做点小投资。手里攒了十来万块钱,放银行里利息低得可怜,炒股又怕被套牢。有一天,在商场厕所门口等着接孩子下课,看见墙上挂着个共享充电宝,突然就动了心思。

    “这东西好啊,”我当时想,“现在谁手机不离手?肯定赚钱。”

    回家后,我上网查了查,发现有个叫“闪充科技”的公司正在招加盟商。他们的业务经理姓王,说话特别诚恳。他给我算了一笔账:一个充电宝点位,每天只要有十个人用,一个月就能赚九百块。如果投十个点位,一个月就是九千,一年下来十万出头。

    “我们公司系统特别透明,”王经理拍着胸脯说,“你在手机APP上随时能看到每个点位的收益,钱直接打到你的账户,每周结算一次。”

    我被说动了。想想也是,现在都是互联网时代了,数据还能作假不成?于是,我投了十二万,在他们推荐的十个点位安装了共享充电宝——有商场、网吧、餐厅,还有一家连锁酒店。

    头三个月,一切正常。每周一早上九点,手机准时收到转账通知,“叮”的一声,看着账户里多出来的两三千块钱,心里特别踏实。我甚至开始盘算,照这个速度,一年半就能回本,之后就是纯赚了。

    变化是从第四个月开始的。

    那是个周一,我像往常一样等那声“叮”,却一直没等到。到了中午,我忍不住给王经理发了微信。他回复得很快:“李哥,别急,系统在升级,明天肯定到。”

    果然,第二天钱到了,但比平时少了三分之一。我问怎么回事,他说最近市场竞争激烈,使用率有所下降。“正常的市场波动,”他这样解释,“下个月就会好起来。”

    可事情并没有好起来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几周,收益持续下降。更奇怪的是,我在APP上看到的数据和实际到账的钱对不上了。APP显示某个点位上周末有五十多笔订单,按照每单三块钱算,应该有一百五十多,可到账却只有九十块。

    我打电话给王经理,他的解释是:“平台要扣除技术服务费、维护费,还有设备折旧费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费用之前怎么没提过?”

    “合同附件里有详细说明的,李哥你可能没仔细看。”

    我赶紧翻出那份厚厚的合同,果然在最后几页的小字里找到了相关条款。那些条款写得很模糊,只说公司有权根据实际情况收取相关费用,却没有明确比例。

    这时候,我已经感觉不对劲了。

    为了弄清楚真相,我决定自己去实地调查。我选了收益下降最明显的那个点位——一家连锁火锅店。周五晚上,正是生意最好的时候,我在那里坐了三个小时。

    那台共享充电宝就放在收银台旁边,很显眼的位置。我数了数,短短三小时内,至少有八个人租了充电宝。按照这个频率,一天下来怎么也有二三十单。可APP上显示,这个点位日均只有七单。

    第二天,我装作普通顾客,去租了一个充电宝。扫码、付款、取出,整个过程很快。但我留了个心眼——付款成功后,我立即截屏保存了交易记录。

    晚上回家对账时,我发现这笔交易在APP上根本没有显示。也就是说,我作为投资人,完全不知道这笔交易的发生。

    那一刻,我的心凉了半截。

    随着调查深入,我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。有些点位明明人流量很大,APP上显示的订单却少得可怜;有些交易在用户端显示成功,在投资端却不见踪影;更离谱的是,有两次系统显示“设备故障”,可我亲自去看,设备明明运行正常。

    我加入了一个共享充电宝投资人的微信群,里面有两百多人。不问不知道,一问吓一跳,原来大家都遇到了类似问题。

    做餐饮的刘姐说,她投了二十万,前三个月收益不错,后来就越来越差。“我现在每个月拿到手的钱,刚够交物业费。”

    开超市的张哥更惨,他抵押了房子投了五十万,现在血本无归。“我老婆为这事要跟我离婚,”他在群里说,“我真的走投无路了。”

    我们决定联合起来找公司讨个说法。王经理这次不再热情了,他冷冰冰地说:“各位的投资行为都是自愿的,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”

    我们要求查看后台原始数据,公司以“商业机密”为由拒绝。我们提出要第三方审计,他们说要我们承担全部审计费用,而且不管结果如何,费用都不退。

    最让我心痛的是那个退休教师杨老师。她把毕生积蓄三十万都投了进来,现在每个月只能拿到几百块钱。有一次在我们组织的维权活动上,她哭着说:“这是我留着养老的钱啊,现在可怎么办?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,心里特别难受。我们这些投资人,有的是想做点小生意的个体户,有的是想贴补家用的工薪阶层,还有像杨老师这样的退休老人。我们都不贪心,只是想让闲钱生点小钱,怎么就落到这步田地?

    后来我们请了一位懂技术的朋友帮忙分析,他告诉我们,这种数据截留太容易了。平台可以在后台随意修改显示数据,可以设置隐藏的抽成比例,甚至可以故意“丢失”部分订单记录。“就像出租车装了两种计价器,”他说,“给乘客看的是一个价,实际结算又是另一个价。”

    我们想过打官司,但咨询律师后才知道有多难。合同里布满了对我们不利的条款,电子证据都掌握在公司手中,诉讼周期长、成本高,就算赢了,执行也是问题。

    最后,我们这群投资人中,真正去起诉的只有三个。其中两个因为证据不足败诉,另一个虽然胜诉了,但公司账户上早已没有钱可执行。

    我的十二万投资,最终只收回了四万左右。算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,实际上是亏的。但我比杨老师幸运多了,至少没有动养老本钱。

    现在,每当我看到商场里的共享充电宝,心里都会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。我仍然相信共享经济是个好概念,只是被某些人做坏了。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,利用普通人对技术的信任,也利用了我们想赚钱的迫切心理。

    这段经历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:在任何投资面前,都要保持清醒;在任何承诺面前,都要保留一份质疑。数据可以造假,合同可以设陷阱,就连那声清脆的“叮”,也可能只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诱饵。

    如果有人告诉你某个项目稳赚不赔,每天躺着就能收钱,请你一定要想起我的故事。在按下支付密码前,多问几个为什么,多看几眼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字。毕竟,我们辛苦赚来的每一分钱,都不应该成为别人精心设计的陷阱里的猎物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