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记得特别清楚,有个客户要得急,我熬了两个通宵赶出来,发过去后他特别满意,多付了五百块钱,说“辛苦了”。那一刻我鼻子一酸——不是因为钱,是觉得自己的努力被人看见了。但也是那天晚上,我胃疼得直冒冷汗,自己扶着墙去楼下药店买药。路上我就想,这样下去不行啊,身体垮了,什么理想都白搭。
转机来得有点偶然。我接了个大单,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,就临时找了学弟帮忙。他效率很高,我们分工合作,项目提前完成了。客户特别满意,成了我的长期客户。这件事点醒了我——好汉三个帮,想把事情做大,光靠自己拼体力是不行的。
我开始有意识地梳理哪些工作可以交给别人做。最初就招了一个助理,我把设计流程拆解:客户沟通、初稿设计、修改完善、最终交付。我把中间两块交出去,自己负责头和尾。这样一下子轻松多了,还能接更多项目。
可是问题很快就来了。助理做的初稿总是不对我的味儿,我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修改,比自己做还累。有一次,我重做了一个通宵,助理在旁边看着,特别委屈地说:“老板,你到底想要什么?你每次说的‘感觉不对’,我实在摸不着啊。”
这句话像盆冷水浇醒了我。问题不在他,在我自己——我没有把标准说清楚,全凭感觉,别人怎么可能猜透你的心思?
从那天起,我开始“写作业”。把每个环节的要求都写下来:客户沟通要问哪些问题,设计初稿要用什么字体、什么色号,修改意见怎么表达更明确……我做了第一个简易版的“工作手册”。虽然就十几页,但效果立竿见影——助理交来的东西,八成都能用了。
团队慢慢扩大到五个人,我的手册也越来越厚。从怎么用软件,到怎么回邮件,甚至会议室用完要把椅子推回原位这种小事都写了进去。有人说我太较真,但我觉得,细节处的统一,才是专业感的来源。
真正的考验在第二年来了。我们同时接了三个大项目,团队明显吃力。每个人都很忙,但效率低下,同一个错误会重复犯,客户投诉增多。有个跟了我一年的员工甚至提出离职,他说:“太乱了,每天都不知道该先干什么,压力太大了。”
我失眠了好几晚,意识到只是有个手册还不够,得有更系统的管理方法。我下了决心,停掉了两个项目,用那段时间专心打造我们的标准化体系。
我把整个工作流程画在墙上,从接触客户到最终交付,一共五大阶段,二十多个关键节点。每个节点都明确:要做什么、怎么做、谁来做、标准是什么、完成后交给谁。比如“设计初稿”这个节点,负责人是设计师,输入是客户需求表,输出是符合规范的三版初稿,标准是手册第12页的规定,完成后再交给项目经理审核。
这套东西推行起来特别难。老员工觉得被束缚了,抱怨说“以前不用这么麻烦也能做好”。我一个个找他们谈:“不是不相信你们的能力,是要让团队有共同的语言。咱们现在是小作坊,但要往前走,就得变成正规军。”
为了让大家接受,我组织了培训,把标准做成图文并茂的PPT,还设置了“标准执行奖”。慢慢地,抱怨声少了,效率上来了。最明显的是新员工——以前要教一个月才能独立工作,现在按照标准流程,一周就能上手。
当标准成为习惯,神奇的事情发生了。我不再需要事事过问,团队能自己运转了。有一天下午,我发现自己竟然没什么紧急事情要处理,就在办公室里转了一圈。看到项目经理正在主持项目复盘,设计师在按手册检查作品,新来的实习生边看视频教程边做笔记……那一刻,我真的很感慨。
从前那个手忙脚乱、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的工作室,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一家有模有样的公司。标准化没有扼杀创造力,反而让每个人在清晰的边界内更自由地发挥。就像交通规则,不是为了限制你去哪里,而是保证大家都能安全到达。
现在回头看,从一个人到一群人,从凭感到靠体系,这条路走得不容易。但正是那些熬夜写手册的晚上,那些和团队一遍遍磨合的日子,让我们从一个小工作室成长了起来。如果你也在经历这个阶段,我想对你说:别怕麻烦,把标准建立起来。好的体系不会束缚你,它会成为你飞翔的翅膀。当我们都向着同一个方向用力,这条路,就能走得更远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南港文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113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108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91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90)
4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(87)
5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