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时候,心里不是没有憋屈的。最难受的一次,是有一年冬天,我们给一个欧洲的牌子赶一批大衣,工期紧,要求又特别刁钻,领口一个线头都不准有。我和工人们连着加了三天班,眼都熬红了,最后总算按时、保质地交了货。后来,我一个朋友去欧洲旅游,在那边最高档的商场里看到了那件大衣,标价签上那个数字,换算成人民币,让我半天没说出话来。那价钱,够我们厂子小半个月的加工费了。那件大衣就静静地挂在那里,灯光打在上面,显得那么高贵,那么有质感。可我知道,它的每一寸布料,每一针每一线,都沾着我们车间里的汗水和机油味。那一刻,我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。我们创造了价值,但这价值,绝大部分都不属于我们。我们只是产业链最末端、最沉默的那一环。
这种“为他人作嫁衣裳”的感觉,年复一年,越来越强烈。市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,订单说没就没了;原材料涨价,我们的利润就被压得更薄;同行之间为了抢单子,互相压价,搞得大家都没饭吃。我常常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、贴着别人商标的成品,心里空落落的。这些东西,做得再好,也不是我的“孩子”。我就在想,难道我一辈子,就只能这样了吗?我的厂子,我的这些跟着我干了这么多年的老伙计们,就只能永远躲在别人的品牌后面,连个名字都没有吗?
改变的念头,像一颗种子,一旦种下了,就会自己生根发芽。真正促使我下决心的,是有一回,我们尝试着用剩下的一点边角料,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,做了几件设计独特的T恤,没贴牌,就放在员工休息室里。没想到,来验货的客户看到了,特别喜欢,当场就问这是哪个牌子的,他想买。这件事给了我巨大的震动。原来,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做出好东西,我们缺的,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,一个能让别人认识我们的“脸”。
于是,那个夏天,我们开了整整三天的会。我把核心的几个老师傅、设计师都叫到一起,把我想做自己品牌的想法说了。屋子里先是沉默,然后就像炸开了锅。有兴奋的,觉得早就该这么干了;但更多的是担忧和怀疑。“老板,这风险太大了!”“我们只会做衣服,不会卖衣服啊!”“投进去的钱,万一打水漂了怎么办?”大家说的都是大实话。那天散会的时候,谁也没说服谁。
但我心里那团火,已经熄不灭了。我知道前路艰难,但不去试一试,我这辈子都不会甘心。最开始,我们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。大家集思广益,想了几十个,最后定下了“初织”这个名字。意思是,不忘初心,从最初的织造开始,编织我们自己的梦想。名字定了,logo设计又是一番折腾。然后是最要命的——设计。
做代工的时候,我们不需要思考“为什么这么设计”,只需要执行。现在,我们要思考的是,我们想表达什么?我们的衣服是给谁穿的?那种迷茫和痛苦,比当初熬夜赶工还要折磨人。设计稿画了一摞又一摞,又否定了一摞又一摞。我们第一批样衣做出来,自己人看了都直摇头,总觉得哪里不对,土里土气的,没有“灵魂”。
我记得特别清楚,那是我们品牌创立后的第一个秋天,我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第一批成衣,去参加一个本土的时装展。展位在一个很偏僻的角落,没什么人流。隔壁那些成熟品牌的展位,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。我们几个人,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,站在冷清的展位里,脸上挂着僵硬的笑容,一整天,连上来问的人都没几个。那种冷遇,比被人指着鼻子骂还难受。晚上收摊的时候,一个跟了我十几年的老师傅,默默收拾着衣服,突然叹了口气,说:“老板,咱们是不是……走错路了?”我当时鼻子一酸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
失败像一盆冷水,但也浇醒了我。我意识到,光有热情和手艺是不够的。品牌不是把商标缝上去那么简单,它背后需要的东西太多了:独特的设计语言、精准的市场定位、有效的营销渠道……我们缺的课,太多了。
我们沉下心来,重新开始。我带着设计团队,不再闭门造车,而是跑去各个城市,看商场,逛买手店,甚至就坐在街边,看那些年轻人穿什么,怎么搭配。我们开始研究面料,不再只追求成本低,而是去寻找那些有特色、有故事、穿着舒适的新型材料。我们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生产车间,而是开始学着倾听市场的声音。
转机出现在第二年春天。我们根据之前失败的教训,重新设计了一个小型系列,主打一种我们自主研发的、带有独特肌理感的棉麻混纺面料,设计上走了极简和东方韵味结合的路线。这次,我们没有再去挤那个热闹的展会,而是尝试着联系了几家我们一直很欣赏的、有格调的线上买手店。没想到,其中一家的主理人看了我们的样衣和介绍后,非常感兴趣,亲自飞来我们厂里看。
她参观完我们的车间,摸着我们衣服的走线和面料,说了一句话,我至今还记得。她说:“我能感觉到,你们做衣服的人,是带着感情在做的。这不是冷冰冰的产品,这里面有温度。”就这一句话,我差点当场掉下眼泪。所有的委屈、所有的艰难,在那一刻,都觉得值了。
那家买手店成了我们第一个正式的销售渠道。我们的衣服,第一次以“初织”的品牌名,出现在了市场上。虽然销量不大,但陆续开始有顾客反馈,说喜欢我们的设计,喜欢我们面料带来的舒适感。口碑,就这么一点点地积累起来。
如今,“初织”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。我们有了自己稳定的设计风格,有了一批忠实的顾客,甚至开始在一些国际性的设计展上亮相。厂子里的“哒哒”声还在,但听起来不一样了。以前那是一种为生存而忙碌的机械声响,现在,这声音里,带着一种创造的节奏和自豪。
回看这条路,从代加工到自有品牌,真的像是翻越了一座大山。代工时代,我们练就了扎实的“内功”,熟悉了生产的每一个环节,这是我们的根基。而创品牌,则是为我们这身“内功”,找到了一个可以尽情施展的“舞台”。这个过程,不仅仅是产业的升级,更是我们全体人员思想上的一次脱胎换骨。我们不再只是执行者,我们成了创造者。我们亲手缝上去的,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商标,而是我们自己的名字,和我们对于美、对于品质的全部理解。
车间里还挂着最早那件为我们换来第一笔订单的代工大衣,而我身上,穿的是我们“初织”最新一季的衬衫。两件衣服,跨越了近十年的时光,讲述着一段从幕后到台前,从沉默到发声的故事。这条路,我们走得很慢,也很难,但每一步,都踩得无比踏实。因为我知道,我们终于不再只是故事的背景板,我们成了书写自己故事的人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南港文典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南港文典
热门排行
阅读 (113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105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90)
3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90)
4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(86)
5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